依托云南独特的气候与森林资源优势,林下食用菌产业正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助力山区乡村振兴,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聚焦“林下仿生栽培”核心技术推广,组织罗平野生食用菌仿生栽培科技小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于暑假期间深入曲靖、楚雄等地的林区与村落,围绕林下木耳仿生栽培、云药茯苓林下种植及菌种料包制备等关键环节,开展实地技术指导与示范。

实践团队首先在曲靖进行了林下木耳野生环境仿生栽培技术指导。指导农户选择野生菌栽培地,针对当地资源,进行接种示范。同时,推广更便捷的菌袋脱袋覆土栽培模式,重点传授基于天气预报和实地观察的“看天喷水”技术。指导搭建简易遮阴棚或利用天然植被调节光照强度,演示如何通过沟渠引水、喷雾等方式维持林下空气相对湿度。强调干湿交替刺激出耳的重要性,并加强通风管理,预防高温高湿环境引发的病害,指导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
而后,实践团队前往楚雄云药茯苓林下进行种植技术的推广。指导林地与松树选择,进行“活树蔸引种”技术实操,现场演示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对“菌材伴栽”模式辅助进行推广。在楚雄合作菌种厂,实践团队展开了茯苓菌种料包培养技术实践的指导。指导规范培养基配方优化与配制、装袋、灭菌标准化操作。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示范,指导学员动手实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强化无菌意识。同时指导如何进行培养室环境精细管理。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现了学生知识“从理论到落地”的有效转化,构建了农户“技术与意识”的双重提升,搭建了“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桥梁。未来,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将继续推动林下栽培技术“精准化与本土化”的迭代升级,助力小农户的发展,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助力山区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