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至14日,外国语学院言传心译语言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赵娜的带领下,深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围绕“数字赋能视域下独龙族口头传统数据库建设”课题,开展为期12天的深度调查与乡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龙族口头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扎根田野,数字化采集濒危文化基因
在独龙江乡的传统村寨,团队先后拜访了国家级、州级、县级非遗民歌传承人、独龙毯制作技艺传承人以及纹面老人等十余位关键文化持有者。成员们依据翔实的访谈提纲,通过面对面交流,全神贯注聆听并记录下独龙族古老的创世神话、民间传说、仪式歌谣及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调查过程中,团队运用专业录音设备留存珍贵的声音档案,使用摄像机捕捉文化场景与技艺展示,为构建独龙族口头传统数据库积了大量一手田野影像与文本资料。

乡土育人,夏令营点燃文化传承薪火
同期,团队与上海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联合主办“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乡土文化夏令营”项目,在独龙江乡巴坡小学成功举办乡土文化夏令营,开展“独龙江畔古村新声,青年建乡行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期夏令营以“家园人物”为主题,旨在引导儿童关注家乡人物故事,感知文化根脉。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独龙族口头传统“火的起源”传说,原创开发中英双语绘本《神蝇赠火》,并以此为核心,设计了“绘本溯源”“手工建构”“戏剧演绎”与“烹饪创新”四个模块课程。在20个课时中,12名独龙族小学生系统学习了传统火文化知识,并通过绘画创作、访谈实践等“项目式学习+乡土教育”模式,深化了对自身作为文化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孩子们的热情与收获溢于言表。木晨夕小朋友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知道了《神蝇赠火》的故……和小杜老师在一起感觉很温暖……今天真的很快乐!不仅我快乐,大家也很快乐!”
队员感悟:见证坚守,明晰责任
团队成员丁宇在实践手记中记录了深刻感悟:穿越78公里、798道弯的险峻山路抵达独龙江,深切体会到国家“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探访纹面老人,聆听传承人讲述洪水传说、火塘夜话与“勒普萨”(巫师)的神秘职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厚重。然而,民歌传承人陈老师忧心地指出,像“普如”这样在重大仪式中演唱的长调民歌,因仪式减少和磁带保存不善,面临失传危险,年轻一代独龙语使用能力也在下降。
实践团队队长杜思雨在乡土夏令营反思手记中这样写道:在巴坡小学,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们临别时“什么时候再回来”的殷切询问,让我们理解到了扎根边疆教育者的情怀。这次经历让我深切意识到“这些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承之路异常艰难……也许以后我会因为这一段经历,去做一个帮忙传承这些文化的人。”


数字赋能,为“活态”文化续航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扎实的文化田野记录,更是一次生动的乡土教育实践。外国语学院言传心译实践团队通过科学的数字化记录手段,为独龙族濒危的口头传统建立了翔实的档案基础。同时,以创新的教育形式在独龙族儿童心中播下了热爱家园文化、自觉传承的种子。团队的实践成果,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保护和活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