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社会实践
首页> 服务成长> 社会实践>
正文
学特学院“师魂薪火”实践团开展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6:05 点击数: 文章来源: 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团委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号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5年7月,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师魂薪火”实践团40余名师生志愿者,分别奔赴曲靖市陆良县、楚雄州大姚县、济南市商河县等地,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寻找身边的教育家故事”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赋能特殊儿童成长,以交流碰撞教育思想火花,以行动传承师者使命担当,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精准调查筑基,专业帮扶落地

在陆良县,实践团先与当地残联开座谈会,围绕特殊儿童数量、教育资源配置、家庭帮扶需求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全面掌握县域内特殊教育发展现状。7月 14- 16日联合残联人员分赴 6个乡镇“一对一”入户指导,志愿者用专业知识为 23名特殊儿童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助其家庭收获成长与希望。在三岔河镇的入户走访中,患有重度脑瘫的儿童(化名“明明”)让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特殊教育帮扶的迫切性。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就读的他,从未接触过系统教育。志愿者们为他设计“床边小课堂”:用积木教数学、用当地植物认识自然、通过语音故事培养语言能力。

在楚雄州大姚县,实践团深入乡村学校访谈老师,了解到他们坚守一线的动人故事,还举办教育交流活动分享理念与方法;在济南市商河县,实践团与当地老师交流教学困难与经验,给出针对性建议,为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供新思路。

寻访教育坚守,传承师者担当

实践期间,团队累计走访了五十多位乡村教师,记录下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教育坚守:有的老师骑着摩托车奔波20公里山路家访,有的老师自掏腰包为留守儿童购置学习用品。在乡村教育的广袤天地里,乡村教育工作者们的坚守熠熠生辉。

在楚雄州大姚县的一所中学,盛老师毅然放弃城市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坚定地留在乡村。他以一己之力带动教师团队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开设了书法、乡土文化等特色课程。盛老师感慨道:“教育是慢事业,乡村教育更是需要耐心,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他的这份坚守,是对乡村教育最深情的告白。

而在济南市商河县,对马老师的访谈让我们对教育家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马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家精神首要体现为坚定的育人信念。她着重强调,教育绝非功利性的“知识灌输”,而是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高度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正如一位校长所说:“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种育人理念,为乡村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这些扎根乡土的教育故事,生动诠释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深刻内涵,也让实践团成员对教育家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乡村老师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托举起了乡村孩子的未来。

薪火相传,共筑教育强国梦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留下的影响持续发酵:团队为当地建立的二十多份份特殊儿童档案已移交县残联,为当地教育规划提供了参考;9名志愿者与乡村教师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将通过线上方式持续分享教学资源。

正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箴言,“师魂薪火”实践团以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未来,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推动“师魂薪火”计划常态化开展,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教育中锤炼本领,为实现教育公平与强国梦想贡献专业力量。

教育的火种,正在滇东大地的沃土上,以爱为壤,以专业为光,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