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社会实践
首页> 服务成长> 社会实践>
正文
人文学院“云普之声,娜允薪火”乡村振兴促进团赴云南省普洱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5年08月09日 15:26 点击数: 文章来源: 人文学院

2025年7月25日—8月1日,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云普之声,娜允薪火”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一行10人来到普洱孟连,深入娜允镇娜允村、芒弄村的十三个村民小组,围绕“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以“推普+多维文化场景+数字赋能”的方式,开展“推普+文化传承专题调查”、“‘小毕朗’金水漏印非遗体验文化课堂”、“‘舞语者’马鹿舞国家级非遗展演”、“‘傣语桥’家乡故事宣讲比赛”等系列乡村文化振兴活动,同时拍摄制作系列非遗传承活动纪录片,用语言文字的力量,守牢文化根脉,激活边境村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DA7F

扎根田野,非遗传承人视角下的文化传承

娜允镇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傣族古镇之一,金水漏印、傣族剪纸、傣族织锦、马鹿舞等非遗文化,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下,至今依然焕发活力。活动期间,团队以娜允古镇为中心,深入100余户傣族村民家中,开展针对“推普+文化传承”的田野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成员结合“普通话+汉语方言+民族语言”,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大多数村民表示,普通话能让更多人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带来更多游客。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围绕“文化传承”与四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对话。

从佛寺修缮中与纹样结缘的金水漏印市级传承人混罕真,在傣族剪纸的传统纹样中巧妙地融进傣族生活元素,用纹样连通古今;省级传承人岩弄,则带徒参与市政工程,让技艺在实践中延续。岩弄师傅表示,“政府项目让金水漏印走出佛寺,爬上街道墙绘,攀上路灯装饰,让年轻人也瞧见了老手艺里藏着的奔头”“守住这门手艺,便是守住了乡村的魂,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428D4


传技艺,学语言,文化浸润中的代际传承

7月28日,在团队成员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小毕朗”金水漏印非遗体验课堂走进了娜允村第五村小组。课堂上,11位“小毕朗”(傣语意为“学生”)通过听故事、学技艺、再创造的方式,在传承人混罕真老师指导下,用金漆晕染一组组独具创意的图案组合,用普通话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让古老技艺在童声中焕发新生。当非遗推普讲解员的绶带穿在孩子们身上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埋在了孩子们的心底。

43999

7月29日,娜允镇勐梭村的大榕树下,团队邀请“舞语者”马鹿舞团队,开展了“推普+非遗文化展演”活动。通过历史讲解、知识抢答、模仿互动、动作传唱等互动环节,实现“学语言、传技艺、长知识”的活动目标。展演后,还有小朋友将刚学会的“鹿行步”“鹿摆尾”等专有名词教给了现场只会说傣语的老奶奶,这一刻,语言文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认同在两代人之间的传递。

1FBC8

手拉手,共塑地方文化记忆

活动的最后,志愿者携手娜允村的13位青少年,共同开展“傣语桥”家乡故事宣讲展演比赛。志愿者们结合调查结果,将地方节日、地方产业和地方非遗融入剧本创作中,打造了《神鱼节的秘密》、《小鹿的魔法舞步》、《牛油果森林派对》等剧目,并化身指导老师,与参赛选手共同讲述“我与金水漏印的故事”。同学们用一个个亲手制作的小道具,架起了心连心的桥梁;用最朴实的方式,将地方故事写进文化自信的传承中。

3E6D3

“数”说地方文化,传承在路上

短短一周的活动结束了,但是娜允的非遗文化故事还在继续。此次活动将制作成三部纪录片——《漏印千年 传承娜允》《鹿跃傣乡 非遗有声》《娜允非遗少年说》,将通过“云普之声”专属活动号,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用数字技术,续写地方文化传承故事。

2C30E

孟连边境的村寨里,青年学子正用饱满的热情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注入鲜活力量。以推普为纽带,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连接非遗传承人和本土青少年,架起代际传承的桥梁,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