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6月,人文学院青年瞭望号团队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云南乡村振兴青年说》第二集《刻在山水间的家》在云南共青团视频号正式上线。该系列纪录片聚焦云南乡村非遗文化,以影像为载体持续推出,展现了人文学院在学科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创新成果。

一、跨学科协作:打破壁垒,激发创新活力
纪录片团队汇聚了汉语言文学、数字人文、广播电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创作合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负责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叙事脚本设计,为作品注入文化厚度;数字人文专业学生运用3D建模等数字化技术记录剑川木雕、黑陶等传统工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则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特长,通过镜头艺术展现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为人文学院探索“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有效促进了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师生共创:实践育人,深化教学改革
在学院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将课堂延伸到云南乡村的田间地头。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非遗传承人访谈、工艺实践记录等环节,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纪录片创作过程本身成为一门“沉浸式实践课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师生共创模式,为人文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彰显了“做中学”的教育价值。
三、文化传承:非遗赋能,打造学科特色
团队对剑川木雕、黑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为人文学院的学科特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创开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课程的重要教学案例;另一方面,纪录片成果直接反哺教学,为相关专业提供了丰富的跨学科教学素材。这种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源的实践,既丰富了学院的学术内涵,又强化了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

《云南乡村振兴青年说》系列纪录片的持续推出,展现了人文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作为。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同时,项目成果为地方政府推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实践,是人文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这一实践证明,通过跨学科项目驱动与师生共创实践,高校完全可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等维度实现协同发展。展望未来,人文学院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