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大学生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紫韵陶魂·非遗研学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4年8月23日至25日赴云南省建水县开展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也是建水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在抵达建水县后参观了建水紫陶博物馆,在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和详实的资料中探索紫陶发展的脉络,在精美典雅的陶器造型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建水非遗产业中寻找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式,对建水紫陶村的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等情况进行调研。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近年来紫陶发展正面临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古法技艺传承人少、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对此,成员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所学知识为紫陶村的乡村振兴提供建议和支持,并撰写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为帮助紫陶村村民拓宽紫陶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紫陶知名度,实践团成员利用新媒体平台指导、辅助村民打造“数字紫陶”,对紫陶进行线上宣传和推广。
成员们围绕紫陶村独特的产业资源与文化底蕴,结合当下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开发研学产业路线,利用学科特色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等内容纳入研学活动中,让广大青少年能够在游玩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洗礼。同时为乡村文旅新质生产力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也为当地紫陶销售增添了新的亮点。
在紫陶村,实践团成员还积极参与了紫陶技艺的学习与体验,将创意与传统融合,以紫陶为载体展现非遗的魅力。他们跟随经验丰富的匠人,学习紫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选泥、揉泥到拉坯,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热情。学生们亲手塑造、精心雕琢,创作出一件件独具特色的紫陶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紫陶的古朴与雅致,更融入了年轻人的创新思维。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也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将来能够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