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7月15日—7月16日,化学化工学院“把握‘拾圾’激活非遗”志愿服务队六名青年在指导老师戴恩睿的带领下前往大理开展“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围绕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和漆扇以及环境保护展开,旨在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一、激活非遗,体验扎染与漆扇
活动首日,实践团来到周城村。周城村是国内最大的白族自然村,隶属大理市喜洲镇。“扎染”以及“漆扇”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团队成员们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体验了“漆扇”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打磨、盖章,选色、滴漆、上漆、晾晒等环节。队员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点、甩、吹、弹、划等技法在水面绘图,把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注入到漆扇上,制作出了精美且独一无二的漆扇。
之后,团队成员们采访了当地的村民,深入了解了“扎染”的制作工艺,了解了“扎染”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更令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各不相同。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非遗是“活”的文化,化学化工学院聚焦“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这一主题,引导同学们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二、把握“拾圾”,践行绿色使命
7月16日,把握“拾圾”小分队带着绿色传播理念、践行绿色的使命,走进乡村角落,便前往桃园码头附近了解生态环境问题,把握“拾圾”,维护洱海周边的环境。实践团成员们整齐有序的集结在洱海边,手持垃圾袋和垃圾捡拾器,沿海岸、道路等仔细搜寻,捡拾起每一个角落的垃圾,他们的身影在洱海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洱海周边的环境焕然一新。通过此次“把握‘拾圾’”洱海沿线垃圾捡拾、环境保护活动,成员们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践行绿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下午,团队成员们列出食材清单后便步行至周城菜市场购买食材,晚上亲身体验了烧火做饭的过程,切实感受到了大学之外的乡村生活,学习了生活知识与技能,是宝贵而丰富的体验。
实践团队成员们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认真研学,积极探索,面对各种未知的情况,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与团队配合,望远山而前行,知不足而奋进。青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挥洒青春,充分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助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