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7月3日至7月6日,旅游学院“深入福安村”实践团队前往晋宁区福安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农民生活,探寻非物质文化,了解当地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通过深入实践调研作出相应建议。
走进福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土色建筑的房屋,古老的在被维修,而新的则是沿袭了过去,以土色建筑为主,又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古朴的建筑风格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岁月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斑驳的墙壁、陈旧的石板路,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村民们生活的家园,更是承载着福安村文化与记忆的瑰宝。
除建筑特色外,还有不少非遗文化也在福安村传承并保护了起来。贵州的梁开勇在师傅那学习了葫芦丝,通过不断钻研,曾获“最大规模的葫芦丝”同奏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者;倪源均所做的绣花鞋以家族传承为主,他说过“刺绣就是能让一个人静下来,你平时比较浮躁的心态,会慢慢地跟着刺绣平静下来。”除此之外,还有泥塑等非遗文化。音乐无国界,葫芦丝也吸引着外国游客的到来,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更是热闹非凡,各种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实践团充分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遇“践”青春,“乡”约盛夏,在这个夏天启程,去寻找、去参与、去记录、去见证乡村振兴路上的硕果累累,青春就是最好的行囊。这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颇多,作为新时代青年,也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机会和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